文/叶放叶放当代艺术家。雅学家,园林学者。1962年生于苏州毕园,现居苏州南石皮记。状元之后,文人世家。一位可以融通生活与艺术的当代文人,不仅是雅学的研究者,更是雅学的践行者。被称为“最后的名士”,“现代雅集之父”,“雅活教主”,“中国雅生活的先导者”。茶,由叶而汤,被激发功能,作为药材也作为饮料,这是一个原点。茶,由身而心,被赋予人文,表达礼乐也表达哲思,这就成为一种媒介。
文/叶放
叶放
当代艺术家。雅学家,园林学者。
1962年生于苏州毕园,现居苏州南石皮记。状元之后,文人世家。一位可以融通生活与艺术的当代文人,不仅是雅学的研究者,更是雅学的践行者。被称为“最后的名士”,“现代雅集之父”,“雅活教主”,“中国雅生活的先导者”。
茶,由叶而汤,被激发功能,作为药材也作为饮料,这是一个原点。
茶,由身而心,被赋予人文,表达礼乐也表达哲思,这就成为一种媒介。
自茶被发现、制作,被植种、应用,就是喫喝供祭,人神共享,几乎可以说自始以来,茶作为原点的同时也作为媒介,串起一条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
关于茶的起源,最早可见文献记载的故事,按后世所修订的《神农本草》对传说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的神农氏,然而国际认同的茶史开启是按两晋郭璞所注《尔雅》记载,茶的栽培种植出现在四世纪中叶。刚开始的茶以药用为主,直到六世纪末才广作饮用,而五世纪时茶已作为商品进行流通了。
可见,南北朝后茶有了生产制作和销售的产业链,有了诗词歌赋及书画的欣赏圈,毫无疑问,茶是身体的饮料,也是心灵的饮料。
八世纪后叶,唐代陆羽所撰的《茶经》,是茶最早的专业著作,被称为“第一部茶百科全书”。而同时代皎然所作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出现:“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等诗句,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中也出现:“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等词句,则是“茶道”之说形成的最早文献和记载。
在我看来,所谓茶道就是茶之哲学,正如艺可传道由悟,茶之路的心得可以茶之说来分享,茶之道的领悟则需要茶之艺来修养,茶艺是可以教学传承的技术方法,茶道则是有待修养领悟的哲学思辨,茶自然也就成为了求道而入道,修道而得道的媒介。
于是说,茶带来健康营养和治疗功效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承载和文明象征。
以茶为媒,连接起人与人的谐和,也连接起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谐和。于是,有了个体与社会的融洽,理想与现实的通达;也有了科技与环境的促进,生活与艺术的结合;还有了商业与政经的发展,国家与世界的协作。所谓大道和小道的关系,其实就是生命的宇宙观和生活的方法论。
以中国人饮茶方式的流变可以见证,一个个时代道法的演化和写照。
在唐代流行煮茶,饮的是一种形制与享乐,从传唐代张萱、周昉所作的《宫乐图》,可以看出唐茶的雍容尊贵,以茶为宴,演奏助兴,再从宝鸡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系列金银和琉璃茶宴器物中,感受唐式煮茶的精美华丽都是源于礼乐仪规的呈现,以隆重敬畏作为伦理性与精神性的表达,自古就是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宋代流行点茶,饮的是一种游艺与品味,从宋代赵佶的《文会图》,可以看到宋茶的优雅清欢,以茶为会,诗酒同乐,这与其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一种以审美为诉求以性灵为陶冶的文化活动。而从“四司六局”所设置的相关行政服务内容中,感知宋式点茶与焚香、挂画、插花合称四艺,以雪月风花与闲情逸致的雅作为时代的崇尚,更是被广为推广的主流价值观。
明代流行煎茶,饮的是一种状态与情趣。与唐宋时期茶粉入水汤粉同饮不同,到明式煎茶则是茶叶入水饮汤留叶了,由水瓶,茶壶,茶炉,茶碗,茶罐等构成的煎茶道具,透露出承载的文人气质和趣味。
清代流行泡茶,饮的是一种日常与舒适。虽然明时就已茶叶入壶,但到清式泡茶时,茶叶入壶已然是以条索、球珠、散片、碎末等多种形态来呈现各色茶汤了,可见制茶技术的各显神通各臻其妙。而紫砂壶工艺的成熟,又让茶道具进入一个辉煌的时期,所谓“曼生十八式”,其实是通过哲匠手艺展现出来的文人品格和情怀。
中国曾经有两个皇帝改变了茶的历史,然而并没有改变媒介的角色。首先是宋徽宗赵佶,他写的《大观茶论》,让茶成为国之饮料的同时,也让茶成为国之艺术,国之文化。其次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下诏禁止制造“龙团凤饼”,让制茶体系根本改变的同时,也让散茶替代饼茶,茶叶替代茶粉,更让茶壶茶杯替代了茶盏茶筅,其影响延续至今。
作为心灵的桥梁,茶向来是温情的使者,代表了我们人生中一种温暖的情意,所谓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杯中滋味,阴晴圆缺乾坤造化皆为壶中日月。在冷漠而无以自如的生态中传递关爱体恤的同时,茶也是最容易获得自我实现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自饮时的独乐乐,还是共饮时的众乐乐,一盏茶汤所包含的愉悦享受,宣泄表达,尊重关怀,交际融会,特别容易获得情感的呼应和认同,那无疑是“我饮故我知”存在价值观的一种肯定,以至饮茶已从一种消遣行为转化为一种寻找自我实现的途径,可以简易而快速,自由而随机的完成自我慰籍。
所谓茶事,自然以茶叶为核心,从茶山茶园到茶厂茶坊,再从茶铺茶店到茶室茶馆,乃至从茶餐厅茶酒店到茶书院茶学堂,无非一系列以茶,饮茶,饮好茶为相关的生活事务,都是以人为根本,涉及农林、商业、工艺、建筑、园林、装饰等多种领域的人文活动。
而所谓茶美学,则是以茶事为内容的审美活动,以茶的美好享用来说,其审美对象首先是好的茶叶,好的茶水,好的茶具,然后是好的茶人,前者是物质性条件,后者是精神性条件,要完成一盏好的茶汤,精神性是决定的因素。还有就是好的环境和好的同席,毋庸置疑,再好的茶汤在一堆垃圾旁边喝那已是暴殄天物,再好的茶汤与满嘴肮脏一起喝那也是索然无味。由此可见,茶叶、茶水、茶具和茶人及环境、同席等一系列审美活动的体验对象,构成了茶美学欣赏体系的基本元素,如果说美学作为哲学分支是对感性审美的思辨,那么茶美学就是对茶事欣赏体系的体会和感悟。
对我而言,从日常生活事务的基本方式,到作为美学欣赏体系的基本元素,其实是一个对待茶的态度问题,无论是简约还是丰富,是粗放还是精致,朴素还是华丽,似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对茶作出自己的注解和诠释。
茶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茶是国际之间交流往来的传统媒介。
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为中国与南亚、西亚、西非等地区重要的贸易通道,如果说茶马古道是中国与地区经济及文化交往的纽带,那么茶则是我们与世界经济及文化共同繁荣的酵母。
以中日茶缘来说,据日本《日吉神道密记》记载,九世纪初最澄禅师由中国带回茶树种子,种于京都比叡山麓日吉神社旁,成为日本最古老茶园。十二世纪末荣西禅师又从中国带回茶树种子,种于京都附近的宇治等三个地方,并写下日本的第一本茶书《喫茶养生法》,茶逐渐成为日本寺庙的必备和社交的必需。
到了十六世纪中后期,在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扶持下,茶已从生活方式演化为生活美学,日本茶道的仪式逐渐定型,茶道确立。于是便有了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的启下承上,有了从以吃茶礼仪为规范的茶之汤,到以吃茶规范为修行的茶之道的发扬光大。
以中英茶缘而言,根据伦敦托马斯·加威咖啡店的茶叶海报,茶在十七世纪中叶输入英国,而这张海报也成为了第一张茶叶的广告,然而载录茶的文献,则在十六世纪末的《林孝登旅行记》中就已经出现了,中英两国的茶缘可谓渊源深厚。
英国人饮茶的风气在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兴盛,六十年代嫁给英王查尔斯二世的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人称“饮茶皇后”,当年陪嫁就包括了堪比银子的珍贵红茶和来自中国的精美茶具。此后,玛丽二世和安妮女王也都热衷饮茶,为了举办一个体现中国情调的茶会,宫内还特地用中国的屏风、银器、茶具及茶几等来进行点缀。随着贵族们的争相效仿,饮茶迅速成为高尚的象征。
而“英式下午茶”的概念出现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贝德福公爵夫人安娜,为了打发早午餐后至晚餐前的漫长时间,萌发出喝下午茶这个节目,红茶加糖加奶,再配上一个包括三明治、饼干、蛋糕及水果等点心的三层小吃架。于是,上流社会的休闲消遣说长道短有了一个高雅理由,名媛淑女的服饰展示争奇斗艳多了一个正式场合。
随着饮茶风气从贵族到平民的普及和盛行,茶成为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下午茶则成为了英式生活的美学象征。
显而易见,茶是一种理想的媒介,壶中天地长,穿越古今,是继往开来借古开今,传承中发扬发扬中传承,从方式到态度,我们以茶为媒分享智慧观照未来。芥子纳须弥,横贯东西,是茶来茶往洋为中用,输出中交流交流中输入,从经济到文化,我们以茶为媒相互影响共赢发展。
茶可以成为一种古今互通及中外互惠的和合平台。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而古训说: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也就是说哲学之道无法以语言来表述,但可通过经历与体会来修行感悟,所谓得道无玄机,造化在平常。以茶为媒,可以成就具象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的辨证,方为以茶求道的不二法门。
当茶作为媒介,期待天地人和而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