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示新时代工艺美术发展成就,推动行业繁荣发展,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自信,11月7日—10日,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CACE)将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此次博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携手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中国家具协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中国轻工珠宝首饰中心,集中工艺美术大师、专家、院校、科研机构、特色企业等优势资源,凝聚行业力量,规范产品渠道,力争打造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高端工艺美术展示交流平台。
应组委会邀请,“岭南鲁班”“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伍氏兴隆明式家具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艺术总监,“大国工匠”伍炳亮应邀携数十余件《中堂系列》、《书房系列》、《餐厅系列》、《客厅系列》等当今国宝级别的家具重器参展(5号馆 55K41号展位),无疑将为广大红木爱好者与收藏者呈现一场高规格、高水准的“家居盛宴”。
伍炳亮自1979年从事明清家具收藏、研究以及设计制作,至今已逾四十载。他对明清家具的造型、结构及文化内涵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以“型”、“艺”、“材”、“韵”为准则的传统家具评鉴与设计制作指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制作、改良与创新设计出一批明清式艺术家具精品。作品以“型精韵深、材艺双美”的特点深受国内传统家具专家、学者、收藏家推崇。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著名文物鉴赏家王世襄所著的《明式家具珍赏》、《明式家具研究》等相关著作出版发行,在全世界都掀起了一阵收藏、收购明清时期家具的热潮,那时伍炳亮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除了在全国各地搜集明清时期老家具,他同时在海南岛购买海南黄花梨老家具和材料。“那个时候的我多次前往海南岛,可以说是跑遍了海南每一个角落,其中三亚市的崖城镇和黄流镇是这类家具较为集中的地点。”在收购过程中,因为很多老家具款型粗糙、破损较多,1985年,伍炳亮与朋友在海南合作建厂,将老家具拆散后重新修复整理,再对外出售。1986年,伍炳亮在台山市建立兴隆红木工艺厂,使用海南黄花梨来制作仿古家具,销往我国港澳台和新加坡等区域。
海南黄花梨是一种生长于我国海南、广东地区的名贵木材,学名“降香黄檀”,以优美色泽、行云流水般的花纹以及淡淡的香气闻名,在明清时期,被视作制作硬木家具的佳品。这个如今已经名声遐迩的名字,在收藏界故事颇多。中国明式家具研究的开拓者、德国学者古斯塔夫·艾克曾经在书中赞叹这种木材的优美色泽:“老的花梨木家具的木料,无论其颜色深浅,通常都指明是"黄的",以形容所有真品共有的色泽。这种色调带有如同金箔反射出来那种闪闪金光,在木材的光滑表面上洒上一片奇妙的光辉。”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也是古典家具的痴迷爱好者,他曾经以“姚黄魏紫俱零凋”来形容红木家具的价值,其中的“姚黄”便指的是海南黄花梨。
古典家具收藏并非易事,即便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商氛围浓厚的广东,从事古典家具的收购仅靠胆略、机会也不行,还需要一双识出精品的慧眼。时至今日,很多慕名而来的古典家具收藏者都想从这位经验丰富的大家口中寻求收藏秘籍。伍炳亮回忆说:“我舍得花钱,买就买最美的。也正是这样,这么多年"打眼"的经历没有,我的收藏之路一直很稳妥。”
何为古典家具之美?在伍炳亮看来,美的概念因人而异,但是古典家具尤其明清家具在几百年的发展中,美的内涵在看似多变的造型艺术中固定下来,尺寸比例、线脚装饰、榫卯结构、雕刻纹饰有成体系的美学语言,对于经验丰富的行内人来说,看到一件家具的第一眼,就可以断定美还是丑。伍炳亮回忆起一件小事,收藏家具多年,谁家有什么家具他都了然于心。当地有一家祖传做首饰的人家,家里有一套祖传的圆形餐台,其腿部的竹节纹饰尤为漂亮。伍炳亮一见倾心,多次去对方家里,希望收购此物。“人家在我们当地也是大户人家,没有出售的意思,即便我去了很多次,对方就是不卖。没有办法,最后我跟那家主人说,不卖给我,可以让我拍张照片吗?”对方同意了。拿着这张照片,伍炳亮经过尺寸改良,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改良后的古典家具。
这件家具的制作为他的古典家具探索之路开了一扇新大门。从此以后,除了回收老家具、按照老家具的样子做仿古家具,伍炳亮也开始尝试在老家具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创新。伍炳亮回忆说,尤其是当时从海南岛收购来的海南黄花梨老家具,例如凉床、米柜、新款梳妆台、办公桌等等都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品,一般是民间工匠制作出来的,相比明清经典家具款型,造型、尺寸比例、工艺也往往比较粗糙。在回收这些黄花梨老料的同时,伍炳亮开始尝试对这些老家具进行改良设计,将无法再使用的零件小料收集起来,想办法制作出新家具。
伍炳亮介绍说,由于海南黄花梨的产地特殊,在明清时期,主要家具使用地区也集中在海南岛、广东地区,与经典的宫廷家具款式相比十分粗糙。“常见的问题就是尺寸比例不佳、纹饰风格不统一,例如线条弧度过长或过短、线条不够流畅、束腰过短(家具上的一个收缩部分,一般位在面板边框和牙条之间)、面板或裙板厚度不够等等。还有的是风格不统一,例如一件罗汉床,整体造型呈明式风格,但是面板呈现凸池板,这是清式的做法,导致韵味也不协调。”
“海南黄花梨的材料很珍贵,成长百年,可用的心材才拇指般粗细,如果粗制滥造使用在家具上,这是让人心痛的浪费!”多年的修补制作经验,让他对传统家具的审美眼光和设计把握能力首屈一指。从2008年至今,他主编了《伍炳亮作品珍赏-中国传统家具收藏经典》和《伍氏兴隆-明式海南黄花梨家具作品珍赏》,将多年来从海外收购和自己创新制作的家具整理成册。这两本书一度成为行业仿照的“教科书”,因为出版后一直没有再版,原价一千多元的价格在网购平台被炒作到几万元。
在改良老家具的同时,伍炳亮的做法还面临着质疑。“有人曾经问我,你做的家具和故宫里的一样吗?是经典原版吗?”对于这些疑问,他的回应是:“不同时期的家具都会因为外在环境的影响和人们审美追求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特征,很多老家具在明清时代都由文人工匠参与制作,虽具有很强的艺术传承价值,但也存在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求。我们要取其精华,摒弃不足,将这些存在瑕疵的家具进行改良,将它们打造得更加完美。”
在伍炳亮制作的家具作品中,一套由其设计的浮雕荷花纹小宝座颇受瞩目。这套宝座的原型来自故宫的一件莲花纹宝座,原件是尺寸较为宽大,伍炳亮将其宝座面板尺寸改小,相应高度也按比例缩小,座面经过曲线处理,坐起来更为舒适。在他设计的作品中,还有诸多这样的改良,例如在传统一几两椅的搭配中,几的高度与扶手椅的扶手高度一致,这样的搭配通常在厅堂使用,供主人和客人会谈、喝茶使用;在现代人的起居生活中,厅堂家具的会客功能弱化,伍炳亮将几提高,除了喝茶,使用者还可以相对而坐,可以下棋、就餐,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
2003年至今,伍炳亮的多件作品连续多届在各类博览会和评审会上荣获“金奖”、“最具收藏价值奖”、“最佳艺术创作奖”、“消费者最喜爱的红木家具产品奖”等多个奖项。此外,他的数件作品先后被中南海、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恭王府等各大博物馆争相收藏。在2017年11月,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受外交部和故宫博物院的委托,伍炳亮安排专人将明式老红酸枝大号四出头官帽椅、圈椅、刀牙裙霸王枨小四方台以及大画案等十多件传统家具运往北京故宫博物院建褔宫,用于习近平和特朗普会晤晚宴。原定时间25分钟的晚宴实际持续了至少两个小时,习近平和特朗普的会晤非常圆满成功。为此,外交部和故宫博物院还特致电感谢伍炳亮,协助完成两国元首历史性会晤的光荣使命。
在伍炳亮所有从业经验中,“型、艺、材、韵”作为中国传统家具的一种价值评判尺度,是无法被人忽略的。现在,全行业人士几乎都把这四个字金言当作某种“行业标准”来衡量、谈论一件家具的制作水准,以及是否值得购买使用、欣赏和投资收藏。
伍炳亮提出这一评价尺度,是本着他长期的投资收藏、学习研究、设计制作的实践经验,以及对中国传统家具名贵所用木材、来源行情来源分析了如指掌,国内外交易市场、大型拍卖活动长期观察和实践之后,得出的结论。对于投资收藏老家具,他近年又加了两个字,“名”和“年”。
他还多次表示,这些尺度,每一方面都可以细化,也都应该落到实处。比如“型”,主要指家具的外观造型和空间透视感,是一件家具打动人的最初形象。相当于美人身段,可以从远处给人以视觉美感,吸引住人的眼光,继而给予人内心审美享受。决定这个“型”的是设计,即我们今天讲的创意思想、对器物外观呈现的空间剪裁。而设计既来源于审美修养,又和知识、文化、经验积累,思考达到的境界以及一个人的整体智慧密切相关,这是家具制作中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缺乏美的造型,再好的工艺和材料都可能是浪费,无法取得最好效果,出不了“韵”,也成就不了艺术品。“型”体现的是思想性,是精神层面的劳动,因此也是最高的价值劳动。
其次是“艺”,即器物诞生过程中的制作工艺,它是在“型”的设计思想统帅之下,一整套环环相扣的工艺流程。家具的基本框架、点线面处理、榫卯制作,以及最后的髹饰处理等,都属于这个工艺范畴。这要求的是全套“硬工夫”,是经验的积累和严谨的动手能力。对于一件家具整体价值来说,“艺”的因素要低于“型”。
第三是“材”,即做家具用到的木材。如果使用白木(又称“柴木”),“材”在家具中的决定作用就较弱,因为各种白木之间原材料价值差别不大,纹理色泽、密度硬度、油性等起到的作用也不被重视。如果做成大漆家具,木材原有外观更可以忽略。但具体到黄花梨或者紫檀、红酸枝等硬木家具,“材”的作用就非常突出了。首先,木材本身的原材料价值相差悬殊,以几十倍、几百倍计;其次,硬木家具通常要呈现原木的纹理色泽和油性等因素,有时甚至会决定一件家具的审美价值和市场价值、投资收藏价值。那么,怎样开料配料,是否一木一器或整器纹理色泽一致;用料的长度、宽度、厚度,是独板或者拼板(几拼),花纹是否漂亮,配成一器是否和谐美观等等,都会对家具用“材”提出很高的要求。这时的“取法乎上”就是要求:用好料,配好料,做出艺术美感。
从造型设计到工艺、用材,达到这些全面的、细致入微的要求之后,才有可能上升到“韵”的高度。对一件新做家具来说,这是最高的要求,要成为一个气韵生动、富于美感的艺术品。这是超出了实用物品的要求,只有成为艺术品,才能在实用功能之外,产生审美愉悦和投资收藏价值。
而对于老家具,除了要考察其型、艺、材、韵之外,还需要结合“名”、“年”两个因素,一个是对收藏使用过它的主人身份和影响力的考量,一个是对家具诞生年份和历史文化因素的考量。
与其他古典家具藏家、企业老板不同的是,伍炳亮的工作室里堆满了木材。没事的时候,他会拿出自己年轻做木匠时的工具箱,划线、角尺、长刨、短刨、斧子一应俱全,甚至20多岁使用的两米长的长锯还保留着,测量、画线、开料、刨平,在多年使用的工作凳上,所有工序一气呵成。
“年轻的时候打的底子,现在的手艺也忘不了。可惜的是,现在很多人不会用这些老工具了。”在2006年,他应邀担任中央电视台“古典家具超人比赛”评委。“当时很多选手的技艺水平不合格,不说别的,有的木匠锯弓都没开好就锯料,很容易就锯歪了。没有扎实的手工水平,怎么能做出好家具呢?”
评判一个企业的家具好不好,首先要看老板的文化层次和修为,看他对家具的理解深度,看他有没有很高的审美观。如果他不具备这些能力,那么他做出的产品肯定就是“大排档”。带着这样的想法,伍炳亮从设计、用料、制作等严格把关,让每件作品都能达到收藏级别。“开料我必定在现场的,木料打开后才能看什么花纹纹理,适合做什么家具,所以经常开着开着需要叫停,对尺寸严加把控。”目前,伍氏兴隆6000多平米的厂房内,伍炳亮对每一件材料的特性、尺寸都记在心里,“把有限的厂房、工人、资金充分整合利用,做到量精品优。”
著名作家、收藏家海岩收藏了伍炳亮的多件作品,笑称自己的钱大都用来收藏了伍炳亮黄花梨家具。海岩曾这样评价伍炳亮的作品:“当今社会,整体心态偏向浮躁和急功近利,市场上的仿古家具也难见上等精品,能够对传统家具深入研究并身体力行去全面制作继承的高手实不多见。伍炳亮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投身家具设计与制作,其家具作品既融汇了传统家具各大风格流派之所长,又前后贯穿、表现了在不同时期的制器风貌。”
收藏家马未都曾经说,真正的藏家,收藏发自内心的热爱,收藏给人富饶的精神世界,也给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前有张伯驹,为得传世国宝不惜投入重金,虽然以后的日子里,生活没有富裕到让他随手挥霍,但是他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贵族。在古典家具领域,已到耳顺之年的伍炳亮,也想为世人留下一笔财富。从事家具制作四十余年,设计生产作品一千三百多款。对于收藏的精品以及自己设计的黄花梨家具,伍炳亮将其收藏在“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也已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