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迎来了2021年的清明节。19日民政部召开2021年全国清明节祭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各地抓好现场祭扫安全管理,确保清明节祭扫活动平安有序,努力实现全年殡葬服务管理安全零事故。
根据苏州市疫情防控实际和群众需求,苏州市已于近日有序开放室外公墓和室内骨灰堂(塔陵)现场祭扫。市民政局党委书记蒋亚婷带队督查吴中区清明祭扫工作,并提出要严格控制各类规模性公祭及其他自行组织的规模性祭扫活动。各地要引导群众采取提前或延期祭扫、错峰祭扫、网上祭扫、预约祭扫、代祭扫等方式,以减少人员聚集。
多举措护航平安祭扫
苏州名流陵园作为科技现代化墓园,高科技使用程度始终紧随科技步伐。疫情初期便提前部署,为避免产生大量群众聚集现场祭扫的情况,提前开发网络预约及现场核销系统,预约人数预警系统,制定人员分流方案。所有进入墓园的祭扫人员提前进行民政平台“云祭扫”及公众号小程序双系统实名登记、提供“苏康码”等健康码绿码,佩戴口罩,接受体温测量,方可进入祭扫现场。
公司错峰开设非清明正日扫墓班车,既方便群众又促进客户错峰祭扫。根据陵园视觉风格,制作网络云端祭扫平台。平台不单是一个简单的页面,而是通过深度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感受对亲人的真切情感之上,增添了实际使用功能。客户在名流陵园微信小程序上,点击“云端祭祀”就可亲手为先人修建一座网络纪念馆,上传照片添加身平,为其点烛上香,寄托哀思。只有这样真正解决客户需求,使客户的情感有所寄托,才能满足客户线上祭祀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民政部门要求的控制和动态调整现场祭扫人数,完成平安祭扫要求。
民政部还提出,各地要推广绿色文明安全祭扫,积极创新服务载体,组织特色活动,将清明节祭扫与弘扬优良家教家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引导群众将着力点放在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追忆美德、传承精神上来。根据苏州市环保、民政、森林防火等部门的要求,名流陵园计划实施全园无烟祭扫新举措。从2020年冬至起,全园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提倡用鲜花祭祀、诵读祭文、擦拭墓碑等方式表达哀思;不携带火源火种进入墓区;不随意焚烧香烛纸钱,共同实现祭扫活动平安有序。名流名园将2020年冬至2021年清明设置为过渡期,在广场集中焚烧祭祀用品,在此期间逐步减少焚烧数量。过渡期间多采用鲜花,黄丝带等绿色环保方式祭扫,逐步停止锡箔,黄纸等其他祭祀用品的焚烧。2021年冬至过渡期停止后,停止祭祀用品焚烧,保留上香,点蜡烛等传统祭祀区域,推行绿色、文明、网络等祭扫方式,使之真正成为天堂苏州的一座平安、绿色、环保墓园。
生态节地艺术先行
苏州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各经营性公墓均可提供一种或多种节地生态葬式,所有经营性公墓绿色殡葬比例占存量土地30%以上、小型墓占标准墓比例40%以上。
满山青翠绿意盎然,这是名流陵园的初春好景。近年来,苏州市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名流陵园通过大力宣传引导,使得当地市民节地生态葬的选择比例逐步提升。园内大力开发节地生态葬产品,包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格位葬这几大类。
名流陵园打破传统节地葬就是利用好边角地段、摈弃美观、舍弃功能的传统概念,遵循尊重每一个生命,通过艺术加工使得节地葬的形式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在名流墓园,节地和美观被融合在新开发的桃花源墓区。新墓区以苏州古典园林和街巷文化为本源,凸显庭院文化。通过平台的设计,让苏州传统庭院的建筑形式、壁葬和本土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对传统庭院意境的深层次艺术提炼,融合现代小型、节地艺术墓和景观绿化,力争打造一座人文、节地、生态的现代墓区。桃花源墓区设计中采用大平台的形式,利用科学设计,软件三维模拟,使得方案节省土地10米宽,在产生挡墙的同时可以利用挡墙的高度设计成壁葬,充分利用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努力实现将传统文化与艺术审美融合在绿色节地的目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