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其中一项重要议题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从会议透露的信息来看,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了精准务实的判断: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7017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1.3%,比去年第四季度增速有所回升。不过,在国际地缘冲突加剧、国内疫情防控压力增加的情况下,消费数据并不理想,3月份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市场销售大幅萎缩,市场仍然在下行趋势之中。疫情防控等内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国内经济压力不断增大。
面对当前形势,会议作出了明确要求: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在疫情防控上,强调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在稳定经济上,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安全发展上,强调要有效管控重点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从政策方向上看,强调在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的基础上,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从会议透露的信号来看,未来的政策着力点在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扩大内需。一方面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二是着力稳住市场主体、稳物价、稳就业、稳供应。事实上,最近一个月,国务院召开的多次常务会议已经作出针对性部署,包括加大出口退税、适时运用降准、促进消费恢复、确保物流畅通保供等举措,对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至关重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石英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短期看,疫情防控、乌克兰危机等内外部因素对供给产生冲击,局部地区的疫情得到防控后供给冲击将逐步改善。目前,虽然政府投资早发力,投资渐趋稳定,但消费改善的程度仍较有限,需求的扩张速度仍显缓慢。因此,改善预期、刺激需求是当前政策的主要着力点。政策早发力早到位有助于改善预期,同时需关注非经济变量对于预期的影响。
“稳定经济,亟须落实落细稳就业、稳物价、稳供应的政策措施。”石英华表示,在稳就业方面,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政策支持中小微企业保生存、求发展,既是稳经济,也是稳就业。在加快进度落实退税减税政策的同时,还要注重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对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财政贴息贷款、税收减免等财政政策工具,与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付息、支农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协同发力,有效引导财政资源、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此外,通过发放技能培训券等方式支持失业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在稳物价稳供应方面,注重完善要素市场机制,在稳物价稳供应方面发挥好“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近期谈到中国经济形势时指出,在当前情况下,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之间应该更注重推动一些有利于短期稳增长的结构性调整和结构性改革。增长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稳增长为中心来调结构、推改革。
可以看到,在当前疫情冲击下,稳供应链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物流,复工复产的背后离不开物流。会议强调,要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26日公布一季度物流运行数据显示,全国社会物流总额84.0万亿元,同比增长6.2%。从规模看,社会物流总额与GDP的比率回升至3.1,为202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疫情暴发以来,交通运输、物流与供应链面临防控带来的干扰,国家及时采取措施畅通流通梗阻环节,打通生产到消费的循环,出台系列政策加大保供稳价政策,有效保障国内重要物资物流和供应链畅通稳定,努力确保物流保持稳定增长。总体看,我国物流业克服困难保持稳步增长,有效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受国内疫情散点多发影响,物流业再次受到冲击,伴随着“宅经济”引发的供需变化而物流快递业务也被迫作出调整,积极扩大非接触物流配送、加强冷链物流的安检防控、物流从业人员用工成本高企等问题,推高了物流和供应链的交易成本,上海等地疫情防控措施加严,造成部分重要行业原材料、零部件等面临供应压力,供需循环再度受阻,特别是将冲击物流正常运转供应。为此,国家已经出台诸多措施加大物流供应链的畅通稳定,在落实好国家部署安排的十项举措,努力实现“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尤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落实好汽车、集成电路、消费电子、装备制造、农用物资、食品、医药等重点产业和外贸企业白名单制度,确保重要物资生产不停工、物流不停运,民生有保障。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魏际刚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受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与国内疫情多点频发的影响,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较为严峻,需要从增强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两方面双管齐下。增强有效供给的关键是营造环境、释放活力,保障供应链安全稳定高效运行。而增强有效需求的关键是确保基本需求、引导品质需求、优化投资需求。最终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强调,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
事实上,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行动。平安产险相关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2022年以来,针对小微客户特点和需求,首创“小微快易免”理赔服务。在就业环节,针对生产性小微企业,开发“乐企e生、小微企业保”产品,涵盖企业财产、生产场所公众责任、员工意外保障;针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经营性场所,推出“乐享系列”产品,涵盖企业财产、营业场所公众责任、食品安全、雇主等保障。针对疫情现状,降低小微企业购买疫情相关保险的成本,提升保险覆盖率,解决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后顾之忧。